本年度调研,筛选了60家农食系统样本企业,覆盖了农业、食品、畜牧业、乳业、专业及辅助、渔业和其他代表性企业,共计7个小类;按企业性质划分,覆盖了52家中国企业和8家外资在华企业。调研指标按照领导力、减排力、创新力和协调力“双碳行动力模型”,细分为33个指标。
调研结果显示,农食系统双碳行动力已有多个领跑者,按百分制计算,得分60及以上的企业有8家,占全部调研样本的13.3%;得分超过80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乳业中的伊利和蒙牛。这些企业积极关注产业链升级建设,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清洁能源、环保型养殖设备等,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绿色技术:解锁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突破口
农食系统气候转型是协调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键纽带。从经济角度看,推动农食系统向低碳转型能够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升级,从而带动就业。在社会维度下,这种转型有助于稳固粮食供应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增进民众的健康福祉,并且打破传统的性别壁垒,有力地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农食发展的不均衡差距。从生态环境角度看,低碳转型能够有效遏制农食系统的碳排放,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绿色技术是农食系统实现气候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在农业生产环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气候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调研发现,近70%的农食系统企业积极关注产业链升级建设,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应用清洁能源、环保型养殖设备等。例如,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都在其报告中披露,进一步降低了豆粕的使用,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
全产业链:一次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面转型
农食系统的碳排放源分散在不同环节,使得其碳排放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本次调研的企业中有43%的企业设立了耕地生态保护或治理措施,利用牧场内的闲置土地植树固碳,资源化利用养殖模式,并规模化退耕还草。在供应链端,48.3%的调研企业有明确的可持续采购政策和做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纳入了ESG相关要求。
此外,农食系统应积极加强国际交流和影响力,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倡议网络,发起相关活动,协调不同部门的减排行动。在本次调研中,仅有8%的企业加入了双碳相关倡议网络,10%的企业牵头制定相关绿色标准,33%的企业发起或支持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的环境公益项目。
农食系统的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链优化和消费者教育等多方面的措施,我们可以推动农食系统实现气候转型,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