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他不是因为盗窃被判刑了吗?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
听说他被判了缓刑,好像就是不用坐牢,没啥事儿了似的。
真的这么简单吗?让我们通过真实案例了解一下……
案例回顾
2020年3月16日下午,上海首例妨害传染病防治案在金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李某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隐瞒武汉旅行史,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导致55名密切接触者,包括11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的医护人员被隔离,造成了按照甲类传染病防控的新冠肺炎传播严重危险。当庭以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
看到这里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
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疑问1: 缓刑就是免于刑罚?
我国的缓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刑罚暂缓执行的方式。在考验期内,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不对原判刑罚进行执行。这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免于刑罚,而是有条件地不执行。
疑问2: 缓刑就不用坐牢了?
想得太美了!我国的刑法规定,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然后按照相关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也就是说,如果在考验期内有违法行为或者违反缓刑规定,就要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
以李某某为例,他被判为“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如果在这一年六个月的考验期内他没有违法犯罪行为,且遵守缓刑执行规定,就不用进监狱服刑了。但如果他在考验期内有违法犯罪行为或违反缓刑期间相关规定,就要执行一年三个月的有期徒刑。
疑问3: 缓刑考验期间要注意些什么?
我国的刑法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 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 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简单来说,被判缓刑后,在考验期内会受到各种限制,需要老老实实,遵纪守法,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会客的规定,离开居住的地方要得到批准。
缓刑是国家和社会给罪行较轻的罪犯一次暂缓执行刑罚的机会。但适用缓刑并不意味着不受刑罚的处罚,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期间应当珍惜机会,努力改造,遵规守纪,顺利回归社会,做一个守法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