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略知识分享

巨头蠢蠢欲动、新老势力联姻,AI眼镜爆发在即

在刚刚落幕的双十一购物狂欢中,AI硬件市场迎来了一次销售井喷,尤其是AR眼镜的销量增长了超200%,成为了AI硬件领域中备受瞩目的明星产品。虽然AR眼镜并非新鲜事物,但在AI技术的加持下,似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AR眼镜的AI化已成为行业的共识,众多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自家的AI AR眼镜,希望能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抢占市场。然而,他们将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已有的老对手,更有新兴的“敌人”正在赶来。对于这个可能成为AI硬件核心的市场,各大巨头显然不会轻易放弃。

巨头们纷纷摩拳擦掌,AI眼镜的爆发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不过,今天我们还是主要来谈谈AI+AR眼镜,毕竟那种只需挥动手势,眼前即浮现各种信息,再通过手势和语音就能完成各种操作的“科幻”场景,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未来。

AI+AR的概念究竟有多火热?只需一句话便可形容:小米、苹果、谷歌、Meta都曝光了相应产品计划或研发中,最快的产品已经接近量产阶段,可能会在明年上市。此外,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等有意涉足该项目的品牌也在评估中,几乎所有的科技巨头都在紧盯着这个市场。

在众多新加入的品牌中,百度无疑是动作最快的,在百度世界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小度AI眼镜。不过这款眼镜并没有加入AR功能,而是一个以麦克风、摄像头和扬声器组成的智能眼镜产品,舍弃了显示模块来换取更轻量化的机身和更长的续航。

目前,AI眼镜正逐渐分化成两个阵营:一类是以小度AI眼镜为代表的,主要依赖语音交互;另一类则加入了AR显示功能,支持图像和语音两种交互模式。在我看来,两者各有千秋,只是产品定位和功能有所不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例如,Rokid Glasses就是一款采用光波导技术的AR眼镜,其核心功能都围绕着AI大模型构建。通过这套显示系统,Rokid Glasses可以提供必要的文字信息,如翻译文本、物体信息标记等,还支持实时导航方向显示。而且,这款眼镜的重量仅49克,日常续航可达4小时,还支持快速充电,只需10分钟就能充至90%,20分钟就能充满。眼镜的收纳盒还能提供十次充电支持,完全无需担心续航问题。

大多数AI+AR眼镜基本以光波导类型为主,因为只有这项技术才更符合AI眼镜的使用需求:移动、无感且易用。相信很多用过传统AR眼镜的朋友都能理解,无论是为了保证显示效果而设计的遮光罩,还是无法调整的大尺寸显示窗口,都会明显干扰你与旁人的交流,戴着传统AR眼镜和别人聊天确实不是好主意。

从目前曝光的消息来看,小米、雷鸟、Meta和谷歌的AI眼镜项目都采用了类似Rokid Glasses或小度AI眼镜的设计。以小米为例,新一代AI眼镜可能会采用与Meta Ray-ban相似的设计,功能参数与小度AI眼镜非常接近。作为全球最畅销的AI眼镜之一,Meta Ray-ban的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0万台,足以证明用户对此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传统AR眼镜。

值得一提的是,Meta目前曝光的下一代AI眼镜原型“Orion”也预计将增加AR显示模块。尽管尚不清楚将采用哪种AR显示模块,但考虑到提供“在现实世界中叠加2D和3D内容”的描述,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光波导技术,只是未知Meta会选择单色路线还是全彩路线。

谷歌的AI眼镜在宣传片中泄露了AR显示功能,虽然只有短暂的数秒镜头,但可以看到其与Rokid Glasses采用近乎一样的设计思路与功能设计。苹果也在内部征集意见,筹备着下一代XR产品,只是目前并没有太多信息透露,但可以预见的是,光波导+AI已经成为下一代AR眼镜的核心配置。

随着AI眼镜在全球的火爆,原本在空间显示领域有一定积累的厂商都在加快AI+AR眼镜的项目进度。而那些没有太多AR领域经验的品牌,如小米等则显得相对谨慎,大多选择非AR方案,这种策略在售价上可能会具备一定的优势,更有利于初期的普及和用户习惯的培养。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明年我们将迎来大批AI+AR眼镜的上市或曝光,这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除了AI技术外,许多新推出的AR眼镜或AI眼镜似乎都找到了眼镜大厂进行合作。例如,博士眼镜与星纪魅族、雷鸟创新、界环、Rokid、华为等品牌展开了合作,为各品牌提供专业的配镜服务,并且博士眼镜已经宣布,其与雷鸟创新合作的首款AI眼镜最快年底将上市。

科技巨头们之所以选择与眼镜大厂合作,是因为他们缺少的是服务门店和眼镜设计团队。AR眼镜难以普及,除了生态尚不完善外,多数潜在消费群体完全未被挖掘也是一个原因。一直以来,AR眼镜都存在体验店难找、近视群体购买体验差等问题,即使如雷鸟等品牌提供了验光和配镜服务,整个流程也需要花费几天甚至一周,这无形中让不少近视用户望而却步。

即使是雷科技所在的广州,作为毗邻深圳的一线城市,实际上也很难找到AR眼镜体验的实体店。只有像小米、苹果这样的传统消费电子巨头,才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将新产品铺货到多数线下地区,并提供一定的体验服务。但即使这样,他们仍缺少专业的验光师和配镜服务,依然需要与传统眼镜品牌合作来解决“最后一个麻烦”。

对于传统眼镜品牌来说,AI和AR眼镜业务也是他们的新机遇,有望填补逐渐式微的线下营收。近年来,随着在线配镜服务的完善和兴起,价格优势直接冲击着线下眼镜店的营收,也在迫使传统眼镜品牌寻求新的客源增长点,以弥补传统眼镜的客源损失。

除了可以利用眼镜品牌的庞大线下销售体系外,眼镜品牌的设计经验也是AR品牌的“刚需”。虽然看起来只是两个镜腿加个眼镜框,但如何让眼镜佩戴起来更舒服、外观容易被普通用户接受却是个难题。此时,拥有深厚眼镜设计经验的传统眼镜品牌,无疑是产品设计团队的最佳助力,无论是想要更时尚还是更轻便,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传统眼镜品牌都有丰富的经验去应对用户需求,让用户从外观上更容易接受这类新产品。

作为一个使用过多款AR眼镜的数码爱好者,我对AR眼镜有着不错的印象,比如在出差时作为随身荧幕使用,在飞机那并不宽敞的经济舱座位上,体验远超平板电脑。周末没事时,拿上露营设备跑到公园的阴凉处椅子一摆、保温杯一搁,也能在享受户外的同时不受打扰地看电影。

不过,作为一个平常不戴眼镜的人,AR眼镜的佩戴体验多数时候都算不上舒服,如果想让用户佩戴一整天,那么人因设计就是重中之重,而在这一点上,智能眼镜厂商还有很多东西要与传统眼镜厂商学习。

虽然AI大模型让AR眼镜有望摆脱娱乐工具的身份,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很多人其实仍有疑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无可替代的体验?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下,AI+AR的优势是:解放双手、随身AI助手、更即时的信息提示。简而言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无感,不用时刻拿着手机看提示,你就可以从AR眼镜里获得必要的信息,而且丝毫不影响你与他人交谈或是驾驶交通工具。

事实上,目前的单色光波导模块成本已经明显下降,两千多元的价格对于数码爱好者来说,并非不可接受,但如果想继续降价,最好的办法是将价格降到千元出头,这就需要整个供应链的技术迭代与合作。好消息是,参考过去两年光波导AR眼镜的降价趋势,在2025或2026,我们就有望获得千元级别的全功能单色光波导AI眼镜了。不过,我更期待的还是全彩光波导AR眼镜的完全体。至少,AR眼镜已经走到了成功的门前,接下来想要攻破用户的“大门”,必须靠整个行业的协作,让AR眼镜逐渐接过部分手机的职能,最终成为手机的“标配周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ylqxdq.com/post/1818.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